新闻动态
奇异果体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 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
发布时间:2024-01-01 16:04:04

  奇异果体育近日,全省学习贯彻纪念同志批示学习推广“枫桥经验”60周年暨习指示坚持发展“枫桥经验”20周年大会精神会议召开。近年来,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预防在前、调解优先、运用法治、就地解决,扎实推进各类矛盾纠纷化解,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本报选取全省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典型经验做法集中刊登,推动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安徽深根厚植,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
  针对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紧张,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,马鞍山市委政法委牵头推动卫健、司法行政等部门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,强化预防在前、调解优先、依法调解、实质调解的理念,创新探索树导向、依法解、促防范的“导、解、防”工作法,成功化解医疗纠纷1157起,调解协议履行率100%,医患双方满意率到达96%、98.5%。

  树导向,畅通主渠道。坚持建体系、明规范、强队伍,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增强医患双方对医调委的认同感,树立“医疗纠纷化解找医调委”的社会导向。一是强化制度衔接,出台系列制度规范,为医调委调处医疗纠纷提供制度保障。二是突出专业承接,为医疗纠纷化解提供强有力专业支撑。三是做好群众宣介,有针对性地释法明理,赢得信任,群众主动申请医调委调解的医疗纠纷逐年递增。

  依法解,彰显公信力。坚持依法依规按政策调处,实行准司法程序,做到受理、调查、评估、定责、协议等环节公开透明,彰显公平公正。一是实行随机分案,工作职责、工作纪律、调解流程、政策标准以及调解人员公示“五上墙”,主动接受监督。二是精准调查研判,还原事实真相、找准矛盾焦点、找准化解突破口。三是科学评估定责,通过医学评估、医疗损害鉴定、病理鉴定,明确医患双方过错及责任程度。四是依法公正调解,坚持居中调解,以法律法规和技术评估、司法鉴定为依据,客观公正确认医疗机构是否应予赔偿,商定合理赔偿额度。

  促防范,助力控源头。坚持以调促防、源头治理,通过前端、中端、末端全链条参与,筑牢医疗纠纷“防火墙”,帮助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。一是主动介入预防,对于可能引发极端案事件的重大医疗纠纷,第一时间选派调解员深入现场开展工作,及时稳定患方情绪、缓解对立局面,引导进入调解渠道。二是注重以案促防,每处理一起纠纷,均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意见,发出风险提示单,提升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水平。三是助力监管设防,每年发布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年度分析报告,提出管理建议,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医疗纠纷发生。

  芜湖市沈巷镇位于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,2018年以来,累计征收土地约8600亩,拆除房屋面积约12.3万平方米。该镇把倾听群众意愿、纾解矛盾堵点、保障群众权益作为解决问题关键,运用“三问”工作法,把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贯穿征地拆迁工作始终,取得明显效果。

  征迁前“问”意愿统不统一。聚焦沟通机制不顺畅易引发的群体性矛盾风险,把“统一意愿”作为征迁工作的“第一前提”,确保行政决策与群众意愿相向而行。一是全面摸排掌民情。充分发挥党小组长、村民组长、网格员、乡贤等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优势,深入摸排拟征迁地块实际现状、历史遗留问题等情况,为决策提供依据。二是普法宣传释疑惑。坚持普法说理走在前,向群众广泛宣传拆迁相关法规政策,最大限度取得群众认可、压缩矛盾产生空间。三是模拟征迁促配合。创新开展模拟征迁,争取合理利益最大化,模拟签约率超95%再启动正式征收。

  征迁中“问”堵点疏没疏通。聚焦个性诉求难满足易引发的差异化矛盾风险,把“疏通堵点”作为征迁工作的“第一要务”,确保征迁过程平稳顺畅。一是干部带头做表率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“领头雁”作用,起到“徙木立信”“带动一片”的效果。二是群评群议解纠纷。村“两委”通过“板凳议事”等形式召开家庭会议、村民小组议事会,让“群众自断家务事”“群众家事群众评”。三是巧用情感获支持。主打“感情牌”,帮助分析利弊,满足群众真实合理诉求。

  征迁后“问”群众满不满意。聚焦权益保障不到位易引发的衍生性矛盾风险,把“群众满意”作为征迁工作的“第一目标”,确保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。一是跟踪帮扶安民心。常态化跟踪群众过渡期情况,问题及时解决到位,确保群众“征”得放心、“等”得安心。二是纪律监督保公正。坚持系统治理、开展以案促改,防止征迁后因“同地不同价”“同人不同法”等引发次生矛盾风险。三是综合联动兜底线。设置“征迁纠纷工作室”,全天候、一站式兜底受理征迁衍生的各类矛盾纠纷,同时建立跟踪回访机制,避免“一拆了之”“一签了之”。

  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凸显、种类多、化解难等问题,桐城市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“谦和礼让、知进退、和为贵”精神注入纠纷化解,推出“六尺巷调解”工作法,在市委政法委领导下,会同司法行政等部门在基层法庭及镇村设置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,选聘专兼职调解员1500余人,共同做实指导调解职能。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、满意度达98%以上,法院新收民商事案件数同比下降15.6%、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16.3%,100%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域。

  听取诉求,全面了解案情。听是基础。耐心细致倾听当事人陈述,了解事实经过。一是用“眼”听,初步判断矛盾纠纷的激烈程度。二是用“耳”听,线上线下多方倾听,厘清是非曲直。三是用“心”听,用心分析研判,以便有的放矢、对症下药。

  辨别是非,精准释法明理。辨是前提。坚持不懈动之以情、明之以理、晓之以法。一是释法理。用乡言乡语诠释法律,以法为据讲法理。二是明事理。用乡风乡俗辨析是非,寻找双方利益最大公约数。三是讲情理。用乡情乡义链接感情,以情感化人、教育人。

  劝解疏导,消除对立情绪。劝是手段。用六尺巷典故、典范、典型劝导当事人增强“和为贵”精神认同。一是用典故启发人,引导当事人对标先贤。二是用典范引领人,用“身边人”讲述“身边事”,“身边事”感染“身边人”。三是用典型感化人,营造“事事懂得礼让道理,处处彰显和谐精神”的浓厚氛围。

  借力调处,多元联动解纷。借是关键。依托各级平台、统筹各方力量,凝聚调解合力。一是向专家借智,提升调解成功率。二是向平台借力,实现矛盾纠纷“只进一扇门”,一揽子、全链条化解。三是向科技借能,实现全流程网上调解、线上办案。

  互谅互让,达到利益平衡。让是核心。以六尺巷典故激活当事人“让”的基因。一是强者先让,拓展调解空间。二是有理也让,避免矛盾激化。三是互谅互让,争取矛盾化解、利益平衡。

  握手言和,实现事心双解。和是目标。把“案结事了人和”作为调解的价值追求。一是促事和解,积极促成达成调解协议。二是促人和睦,帮助双方理顺心气,重归于好。三是促心和顺,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危机干预,消除“心墙”。

  肥西县公安局花岗派出所聚焦辖区警情类矛盾纠纷数量多、情况杂等突出问题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变“被动应对”为“主动预警”,创新形成“收、分、转、解、治”五步工作法,努力实现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。今年11月,花岗派出所获评全国第三批“枫桥式公安派出所”。

  紧盯矛盾全量起底“收”。一是主渠道“收”。依托110接处警、社区警务、巡逻防控、治安积极分子等,及时排查发现收集矛盾纠纷。二是多阵地“收”。依托乡镇职能部门、村居、行业部门等阵地收集矛盾纠纷。三是智能化“收”。依托智慧肥西、综治信息化、网上警民议事厅等智能平台收集矛盾纠纷。

  聚焦隐患等级视情“分”。一是分类处理。将敏感矛盾纠纷及时分类,集中力量,按类处理。二是分级赋色。对矛盾纠纷赋分,对应“红黄绿”三色确定风险等级。三是分域纳管。按照矛盾纠纷地域、领域列表,落实责任人实时掌握动态信息。

  抓实责任主体闭环“转”。一是常态“转”。线上线下同步,将矛盾纠纷由公安“内循环”转向党委政府“外循环”,驱动流程“闭环”。二是重点“转”。依托“市综治平台”警情类矛盾纠纷流转处置模块,将重点敏感警情流转至责任部门协同化解。三是紧急“转”。对重大敏感警情等及时报告上级部门统筹力量应急处置。

  推进风险释融聚力“解”。一是就地化解。对非警务和非紧急矛盾纠纷,及时就地化解。二是联动化解。镇所联动,联合乡镇“五老联盟”等团队,协同化解。三是提级化解。对涉及面广、情况复杂的矛盾纠纷,通过“一站式”矛调平台及时提交县级联席会议,整合部门资源推动化解。

  坚持综合施策长效“治”。一是党建引领“治”。严格落实派出所主要负责人进镇党委班子、民警进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组织保障机制。二是社会协同“治”。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,鼓励义警积极参加矛盾纠纷化解工作。三是依法长效“治”。进行法律巡回宣讲,大力营造法治氛围。

  近年来,淮北市以矛盾纠纷就地实质化解为目标,以强化解纷队伍建设为抓手,探索实施“建、育、树、强”工作法,着力培育一批懂治理、会治理、善治理的“枫桥经验”传承者和践行者,推动全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。近三年来,排查各类社会矛盾纠纷4.55万件,化解4.52万件,化解率99.34%。

  分门别类“建”队伍。立足矛盾纠纷上行、外溢规律,坚持全域解纷“一盘棋”,构建布局合理、运转高效的解纷队伍体系。一是建优“专业队”。鼓励引导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、特邀调解组织、律师调解队伍等融入市、县两级矛盾纠纷“一站式”化解平台。二是建强“主力军”。建立镇街综治中心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,积极打造专职调解队伍。三是建活“前哨站”。广泛发动基层党员干部、网格员、“五老”人员等力量参与。

  选贤进能“育”英才。健全选人、育人、用人等机制,确保专兼职调解员政治合格、熟悉业务、热心公益、公道正派、秉持中立。一是严格标准选贤人,综合考量年龄、知识构成、群众威望等要素,选任专兼职调解员。二是强化培训育能人,努力在精准施训中练就调解员的“宽肩铁臂”。三是示范引领带新人,开展“名师带徒”活动,铺就调解人才成长“快车道”。

  守正创新“树”品牌。持续深化创新实践,培育了一批彰显地域特点、文化特色的解纷队伍品牌。一是打造茶文化调解品牌。创新将临涣镇茶文化融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,组建“一杯茶”调解团队。二是打造个人调解品牌。培育了“老贾工作室”“雷云说事拉理室”等一批叫得响的个人调解品牌。三是打造专项调解品牌。成立以律师、公证员为主体的15个“专项工程调解室”。

  多措并举“强”保障。坚持综合施策,强化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,有效激发解纷队伍干事创业活力。一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将考核结果作为等级评定和续聘的主要依据。二是健全荣誉激励机制,充分发挥荣誉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。三是强化经费保障措施,制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经费保障办法。

  蚌埠市固镇县注重数据赋能科技支撑,开发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息平台,探索形成线上化解矛盾纠纷“三聚焦”工作法,着力破解基层矛盾纠纷办理程序不规范、数据共享不充分、预警研判不精准、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,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实质化解。2023年3月平台运行以来,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息平台受理登记矛盾纠纷3513件,成功化解3464件,化解率98.6%。

  聚焦数据全量起底,推动矛盾纠纷一网揽尽。依托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息平台,推动实现多部门数据统一汇总、力量线上整合,有效提升预警研判精确度。一是责任单位全部入驻。按照“应驻尽驻”原则,实现多部门工作一体联动。二是矛盾纠纷全量导入。将乡村两级排查受理的矛盾纠纷、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、法院系统受理的愿意调解的矛盾纠纷,全部导入信息平台,线上流转办理。三是动态形势全时感知。借助信息平台统计分析、预警研判等功能,实现矛盾纠纷总体形势一屏统览,风险隐患一目了然。

  聚焦流程优化重塑,构建线上调处闭环链路。紧盯“便捷、高效”目标,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重塑矛盾纠纷化解流程,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间,提升办理效能。一是多终端并行。信息平台同步开通电脑端、手机端和微信小程序三大模式,形成接收人员电脑录入、相关领导手机批办、责任部门小程序承办的网上运行模式。二是全流程网办。构建全流程线上办理完整闭环。三是智能化提醒。信息平台同步开通短信提醒功能,推动当天受理、当天交办、当天办理、当天回访。

  聚焦矛盾实质化解,突出分级负责联动办理。发挥线上督办及时性,线下领导调度有效性两方面优势,健全完善线上线下联动工作机制,提高办理质效。一是坚持部门联办。明确办理期限,涉及多部门的由县级专班推动化解。二是坚持分类督办。根据办理具体情况适时申请督办、开展回访。三是坚持领导领办。对提交到县级层面处理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,由县分管领导牵头包保、推动化解;特别重大或复杂棘手的突出难题,由县委书记或县长亲自调度、推动解决。

  “发现得了”是“化解在早”的基础和前提。近年来,六安市金寨县传承红色基因,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建立三级联动、强化三项举措、健全三项机制,总结提炼矛盾纠纷“全量排查”工作法,推动矛盾纠纷全覆盖排查、高效率化解。今年以来,全县排查矛盾纠纷1.48万起,化解1.47万起,化解率99.3%,有力守护了全县平安和百姓安宁。2022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,成功创建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建设工作试点县。

  建立三级联动,构建“全量排查”组织架构。一是县级平台指挥调度,实现协调联动“整体一盘棋”。通过定期会商、分析研判、联动处置等方式,推动“全量排查”落实落地。二是乡级平台整合资源,推动矛盾诉求“通通一门办”。整合乡级公共法律工作站、综治中心、矛盾调处中心和信访接待中心,实现工作场所独立,人员合署办公。三是村级平台走进群众,打通沟通联系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全县所有村均组建红色评议站和百姓评理说事点,搭建1名村干部+2名红色评议员+N名志愿者和网格员的“1+2+N”排查调解网络。

  强化三项举措,保证“全量排查”全面覆盖。一是强化全面排查。县综治中心牵头,会同公安、司法、信访、应急、妇联等县直单位以及乡镇、村两级,动态掌握本地本部门矛盾纠纷情况并及时上报更新。二是强化专项排查。根据重点领域和上级专项工作安排,适时组织专项排查。三是强化线上排查。在线下全面排查基础上,组织网信、信访、公安等行业单位以及乡镇,对线上平台动态排查。

  健全三项机制,推动“全量排查”有效落实。一是健全登记备案运转机制。规范县、乡、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台账,利用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,实现一网统揽、底数清晰、全面掌握。二是健全跟踪调度督办机制。县综治中心对各地矛排工作跟踪督办,重点查验矛盾纠纷排查真实性、录入准确性以及化解实效性。三是健全督查考核奖惩机制。县委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纳入重点督查事项,定期督查工作落实情况。

  宣城市面对矛盾纠纷多发、化解力量分散、工作质效不足等问题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探索“一站式”解纷思路,构建以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为龙头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的“一站式”解纷平台,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工作满意度指数连续16年全省先进。

  抓阵地融合,建好解纷平台。整合各类解纷渠道,让群众“只进一扇门 纠纷全解决”。一是高位推进,明确“一站式”建设主体。明确党委政府“一站式”解纷体系建设主体责任,确保工作推动有力有序。二是体系赋能,规范“一站式”建设标准。推动综治中心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“机构、人员、场地、经费、制度”五落实,其中市、县两级全整合,94%的乡镇(街道)实现合署办公或相对集中办公。三是功能集中,推动“一揽子”调处矛盾。市、县平台设置“1+6+10+N”功能区,即1个接待大厅,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诉讼服务、信访接待、劳动仲裁监察、复查复议6个功能区块,10个开放性受理窗口和N个功能室。镇村平台落实“3+X+N”功能区块设置,即综治、司法、信访常驻,X个部门轮驻、随驻并设置N个功能室,确保群众诉求“一站解决”。

  抓工作闭环,压实解纷责任。突出“四级”解纷体系建设,压实工作责任,实现止争解纷闭环管理。一是分级管理。坚持市级统筹、县级调度、镇街主抓、村级主战,分级分类做好资源调配。二是闭环运行。坚持矛盾纠纷“多口进、一口出”,形成“归拢研判+清单管理+一站调解+考评销号”工作闭环。三是压实责任。将“一站式”解纷体系建设纳入法治宣城、平安宣城以及市委深化改革考核内容,确保责任落实。

  抓服务惠民,提升解纷质效。围绕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”,加大创新力度,提升“一站式”解纷服务水平。一是打造“微平台”。研发“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”,让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。二是建设“和队伍”。选配943专职“握手言和”调解员入驻各级平台。三是深化“三和法”。全面推广“和言悦色,使其想‘和’;心平气和,使其愿‘和’;握手言和,使其真‘和’”的三“和”调解法,推动案结事了人和。

 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充分挖掘典故中利他、无讼、和合因子,着力于解决邻里纠纷点多线长面广等实际问题,打造出化解邻里纠纷“作退一步想 思、退、和”工作法,全镇连续10年矛盾纠纷“零上交”,连续30年命案“零发生”。

  精准画像、分类施策,以“思”促理性。汲取“君子有九思”的经世智慧,针对邻里纠纷提炼出具有鲜明特征的当事人类型,充分发挥“作退一步想”调解室的功能作用,对症下药,让当事人回归理性、解决问题。

  六字调解、靶向发力,以“退”求共赢。融“退”于工作实践,探索出“作退一步想”六字调解法,通过“听、理、借、劝、退、和”,逐步化解邻里矛盾,做到事心双解。一是专注“听”。通过倾听当事人诉说,对纠纷做到全面掌握、心中有数。二是清晰“理”。细心梳理事件脉络、问题症结和主次矛盾,查明相关法律政策适用依据,厘清纠纷处置的总体方向和路径。三是巧妙“借”。借“作退一步想”等邻里典故和楹联文化感染人、教育人,最终以文化人,强化纠纷化解的情感认同。四是耐心“劝”。以当事人视角劝引双方换位思考,弱化自我中心,逐步寻求利益平衡点。五是主动“退”。通过情理交融,引导双方把握尺度、在道德准则和法律底线的基础上主动退让,合理维权。六是持久“和”。通过拼“合欢桌”、饮“和气茶”等举措,用“作退一步想”专属仪式化“怨气”为“和气”,促邻里融洽和睦。

  前端预防、标本兼治,以“和”树新风。注重发掘“作退一步想”中“作”的主观能动性,紧扣“和”的内核,在邻里文化中育谦谦之风。一是以退为进求“和”。依托“治未病”理念,通过柔性情感式入户、常态化串门入户、精准分类式入户,建立需求和民情清单,推动邻里纠纷全量掌握、有效预防。二是明礼诚信倡“和”。将“作退一步想”融入家规家训、村规民约,实施积分制管理,量化邻里间的德行善举。三是春风化雨润“和”。围绕“作退一步想”核心理念,持续丰富邻里文化内涵,在潜移默化中浓厚乡里情、凝聚“和”文化。

  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聚焦有效化解中药材交易矛盾纠纷,创设“大药行”调解工作室,探索形成“诊、开、治”工作法,全流程护航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。2020年4月“大药行”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,累计接受咨询4.72万余人次,调解纠纷591件,自动履行率达88.50%,涉案金额1.23亿元,其中单起最高追偿金额3700余万元。

  “诊未病”,深化源头预防。一是防交易“病源”。开设咨询“门诊”,组织法官、公职律师、法律工作者为药商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知识讲座,确保交易规范。二是舒治理“经络”。建立以法院、发改委、市场监管部门为“经脉”,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为“络脉”的诉调对接机制,着力构建多部门配合、行业协会联动、社会力量参与的纠纷调解“经络系统”。三是养法治“正气”。坚持事前讲法、事中明法、事后析法,把普法宣传贯穿交易纠纷调解全过程。

  “开良方”,致力多元化解。一是聘请专家“把脉问诊”。按照“专兼结合、以专为主、优势互补、结构合理”原则,建立一支涉中药材交易纠纷调解处置业务精通、工作高效的专业化队伍。二是找准病灶“对症下药”。调解工作室收案后通过实地走访调查,及时掌握事情经过、双方诉求及分歧点,精准把握“病灶”,对矛盾纠纷进行法理剖析,实现“对症下药”。三是标本兼治“扶正祛邪”。建立速裁团队与调解室联动工作机制,实现诉前调解与速裁快审的有效衔接。

  “治顽疾”,注重践诺履约。一是司法确认助“治”。采取“线上+线下”模式,优化司法确认办理流程,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线上“挂号诊治”办理功能,一体推进委派调解、调确对接、案结事了。二是强制执行促“破”。开通“执行110”24小时报警电话,实行全年全天候值班,快速反应、精准打击规避、抗拒执行等拒不履行义务的行为。三是践诺履约树“诚”。综合运用“信用亳州”等级评价结果,采取“问、查、访”深入了解当事人真实履约能力,通过面谈、电话等方式持续跟进、提示、督促当事人及时履约,营造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舆论环境,督促被执行人主动还款。

  近年来,宿州市卫健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积极发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牵头作用,把心理服务与矛盾纠纷化解深度融合,针对性“找心症”“抓心药”,推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。2021年以来,心理服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在60%以上。

  坚持预防在先,筑牢“心”防线。一是健全服务机制。针对心理服务需求增长趋势,推广心理顾问制度,将心理疏导干预机制引入矛盾纠纷化解程序,把心理服务送到群众“家门口”。二是强化阵地建设。建立心理服务云平台、体验中心,开通“12351”“心灵绿洲”等心理援助热线万余人次。三是坚持培训赋能。加强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、北大六院等专业机构合作,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技能培训。

  坚持发现在早,开展“心”服务。一是定期入户走访。对生活失意、心态失衡、行为失常等人员及精神障碍患者,组织网格员、民警、心理服务、医务人员定期入户走访,给予疏解情绪、关心关爱,及时化解危机。二是建设“平安心居”。根据自愿安装原则,各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为300余户留守家庭安装智能视频系统,定期邀请心理服务人员走访,打造群众“贴身心理顾问”。三是开展特色服务。在社区建立“身心健康小屋”,定期组织开展心理读书沙龙、心理情景剧等互动活动,及时发现群众身边遇到的纠纷难题,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、调处化解。

  坚持调处在小,发挥“心”效力。一是“警民心”联调。利用“所企共建”警民联调模式,推动成立警民心理驿站,探索由警官、人民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的“警民心”联调模式。二是“闺蜜团”解纠。全市陆续成立“家事调解闺蜜团”137个,利用女性亲和力优势,致力从心理疏导化解婚恋家庭、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,探索总结出“缓、换、理”三字调解法。三是“心理顾问”化访。组建由90名心理专家参与的顾问团队配合积案化解,对长期信访偏执人员进行心理疏导,通过建立关系、稳定情绪、查找焦点、改变认知等方式引导信访人员走出误区,解开“心结”。

  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探索出网格管事、五老调事、支部说事、群众议事,保障群众对基层事务知情权、参与权、决策权、监督权的“四事四权”工作法,实现各类矛盾纠纷“一站式”“一揽子”综合化解,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,2021年获评“全省文明村镇”荣誉称号。

  做实网格管事,排查各类矛盾纠纷“全起底”。一是优化网格走访队伍。积极发挥网格员收集矛盾纠纷“探头”作用,开展“政法干警进网格”行动,切实增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“格”内力量。二是强化网格排查功能。建立“应排尽排”机制,网格员每日入网走访巡查,公布网格员信息,便于群众及时求助联系。三是固化网格预警机制。加强矛盾纠纷风险预警研判,提前介入化解。

  做优“五老”调事,纾解突出矛盾纠纷“全掌控”。一是发挥优势全力调。充分发挥“五老”人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,全镇吸纳153人组成“五老”调解队伍。二是定期研判合力调。定期汇总复杂矛盾纠纷,由“五老”人员开展“问诊”研判,实行“一案一策”,专门“攻坚”化解。三是激励保障用心调。加强“五老”调事制度建设,落实调解经费保障。

  做强支部说事,解决重大矛盾纠纷“全链条”。一是支部说事联动。对网格管事和五老调事不能化解的重大矛盾纠纷,由支部牵头进行集中分析研判,逐一建立问题、任务、措施、责任清单,明确“两委”成员领办、督办、联办责任,构建了“收集汇总、研判交办、办理反馈”工作闭环。二是示范引领带动。突出村(社区)书记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关键作用,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水平整体提升。三是骨干力量推动奇异果体育。各村结合实际不断擦亮支部说事特色品牌。

  做好群众议事,化解复杂矛盾纠纷“全参与”。一是健全群众议事机制。进一步完善村(社区)议事协商制度,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动性。二是拓展群众参与渠道。通过“四议两公开”、村级小微权力清单App等定期向群众公开村务动态,确保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。三是切实保障群众权利。对涉及群众利益面广的集体公共事务,教育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、管理和监督。

  近年来,淮南市谢家集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领域推出全方位排查、全链条解决、全覆盖跟踪等举措,构建起一站式闭环解纷“排、调、访”新模式。2023年以来,全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呈现“一升三降”态势,矛盾纠纷化解率程度指数上升至92.59%;民商事收案数、纠纷类警情数、信访总量分别同比下降6.64%、34.5%、32.1%。

  全方位“排”,力争早发现。坚持早排查、早发现是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前提。一是小网格深入排。在全区230个网格内推行“警网融合+”模式,网格主动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连续3年提升25%以上。二是多部门联动排。进一步细化明确部门排查责任,形成合力。三是大数据智能排。在“E治理”平台设置纠纷联排模块,打通数据壁垒,将涉及矛盾纠纷类数据第一时间导入,及时分类分级流转。

  全链条“调”,推动真化解。坚持“小病小医、专科专治、难症联诊”的理念,优化资源配置,拓展梯次解纷力量,提升解纷质效。一是基层就地调。培育“谢大姐”调解品牌,组建了“退休女法官+社区老书记+妇联专干+特邀调解员”的386人调解队伍,实现93个村(社区)工作室全覆盖。二是团队专业调。聚焦交通、医疗等重点领域,强化“行业性专业性”调委会建设,提升解纷精准度和成功率。三是中心会诊调。充分发挥区、乡镇(街道)12个“一站式”矛调中心的统筹调度、协调联动作用,建立“中心吹哨、部门报到”集中“会诊”制度,介入属地疑难复杂矛盾纠纷,及时协调部门和专业组织、专家咨询库成员参与化解。

  全覆盖“访”,确保不反弹。坚持做实矛盾纠纷化解“后半篇文章”,确保跟踪回访、闭环处置、高效满意。一是全面回访减存量。实行“凡调必访”,建立“60天回访机制”,了解调解协议履行等情况,巩固调解成效。二是跟踪走访控增量。结合回访情况再研判、再梳理,对需持续关注的,设定6个月回访期,每月入户走访一次。三是重点下访防变量。对积怨较深、盘根错节、历经诉讼程序后仍矛盾凸显的纠纷,提前介入、定期下访,全力消除风险隐患。

  近年来,滁州市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创新推行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为“1”, 政法委员、包村干部、综治专干、驻村民警、网格员为“5”,基层政法干警、法律顾问、“五老”、新乡贤、村民代表等多元力量为“N”的“1+5+N”解纷工作法,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,连续12年被评为市级“无访乡镇”,获评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”。

  “1”为关键,强化组织保障。发挥“1”的领头雁作用,两级书记既挂帅又出征,牵头抓总、靠前指挥。一是完善责任体系。形成了“书记抓、抓书记,一级抓一级,层层抓落实”的责任体系。二是构建工作体系。建立“三排查”“三预警”机制,坚持“家长里短日常排查,敏感节点集中排查,重点人员比对排查”,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“红、橙、黄”三色预警,分级制定化解举措。三是健全服务体系。推行“民声呼应”机制,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,着力破解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。

  “5”为主力,凝聚调处合力。发挥“5”的解纷主力军作用,协同作战,做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、化解在小。一是当好信息员,精准摸排。定期开展“敲门行动”,收集汇总、研判分析各类矛盾隐患,全力把“小网格”打造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、服务群众的“大阵地”。二是当好联络员,穿针引线。通过“基层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,找准问题破解路径,促进矛盾妥善化解。三是当好调解员,定纷止争。综合运用释理说法、思想开导、乡情感化等手段,推进情理法“三位一体”调解。

  “N”为支撑,聚力多元共治。强化“N”的后援支撑,同频共振齐发力。一是政法队伍送法治。乡村两级法律顾问参与决策合法性审查,把关日常法律风险点,提高依法治理能力。法官、检察官、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以案释法、法律咨询、上门送法等活动,提高群众法治意识。二是“五老”乡贤树新风。发挥“五老”、新乡贤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和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优势,及时化解群众身边“小事”。三是民事民办促和谐。采纳村民代表建议,融入村规民约,实现民事民议、民事民管。

  铜陵市枞阳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,创新“有事找书记”工作机制,形成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“找、办、评”工作法,确保群众提诉求、组织有回应、书记出实招、问题能解决。2023年以来,全县基层党组织累计接待群众7366批(人)次,化解矛盾纠纷7312起,化解率达99.26%。

  抓事前主动摸排,畅通“群众方便找”渠道。一是拓宽反映路径。214个村(社区)全覆盖发放“便民服务卡”,印制村“两委”联系方式及生活所需的便民电话。设置“书记接访室”,做到村书记每周固定时间接访,其余村干部每天参与接访。村“两委”班子手机24小时畅通,方便群众“随时找”。二是做实网格管理。划分1924个村(社区)矛盾纠纷排查网格,与乡村振兴及其他网格“多网合一”,方便群众“即时诉”。三是突出重点排查。对重点人群,变“坐等”为“主动走访”,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坚持每周走访不少于一次,做到红白喜事、生病住院、家庭变故、矛盾纠纷、意外灾害“五必访”,意见建议、信访诉求、矛盾症结、困难原因、致富难题“五必记”。

  抓事中有效处置,规范“问题马上办”程序。一是明确首接责任。村居党组织书记为群众诉求处置第一责任人,对突发事件、村民纠纷、紧急求助等问题,第一时间现场处置;对群众信访(来电、网上投诉等)事项,书记必须过问。二是坚持分类施策。坚持“咨询类及时解释指导,投诉类限期调查处理,求助类视轻重缓急办理”等原则,建立初信初访快办快结、“书记包案”等工作机制。三是强化会商盘点。注重由点到面,从“解剖一个问题”到“解决一类问题”。

  抓事后督查考核,健全“效果公开评”机制。一是定期开展督查。县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每两个月对“有事找书记”机制落实情况进行督查。二是实行量化考核。工作成效作为评选“两优一先”“担当作为好书记”“五个好”基层党组织标兵的重要依据,与村(社区)“两委”干部的履职绩效挂钩。三是落实激励机制。

  池州市东至县昭潭镇与江西省鄱阳县石门街镇为省际相邻镇,百姓往来密切,相互通婚频繁。昭潭镇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,会同石门街镇共创平安边界,创新“联建、联调、联治”跨界跨域联姻纠纷化解工作法。2013年以来,两地通婚400余人,及时妥处联姻纠纷70余起,未发生因跨界跨域联姻纠纷而引发的“民转刑”案件。

  跨域联建,汇聚合力,打破行政区划限制。针对联姻纠纷跨界跨域协调难特点,坚持搭建平台、打破限制、形成合力。一是建立联席会议聚力赋能。成立两地党委分管政法工作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,分析研判跨界跨域婚姻纠纷,实现协作联动从“无”到“有”。二是建立联调中心规范运转。挂牌成立“皖赣(赣皖)边界家事联调中心”,互设联络员、信息员、宣传员、调解员等“四大员”。三是建立共享法庭高效便捷。建立“皖赣边界司法联动共享法庭”,落实“诉前调解、在线调解、司法确认、人员同训、稳定同防”5项功能。

  跨域联调,闭环管理,织牢排查调处网络。针对跨界跨域联姻纠纷隐蔽性、反复性强等特点,坚持一网排查,分级联调、跟踪回访。一是联合排查摸清底数,按照纠纷类型和风险等级,实行“红黄蓝”三色动态管理。二是分级调处用准招数,逐案制定包保化解稳控方案,多方协同,全力化解。三是跟踪回访把握变数,经回访人员申请,“红黄蓝”管理等级相应调整。

  跨域联治,关口前移,深耕细作源头防范。针对跨界跨域联姻纠纷多发高发特点,坚持标本兼治、预防为先、依法治理。一是育和美观念擦亮幸福底色。推动形成理性、包容、平等、上进、礼让的家庭环境。二是促文化交流助推情感相融。共同制发两地乡情、婚姻习俗宣传单,互邀乡贤参与修订村规民约,组织跨界跨域婚姻家庭参与民俗活动。三是植法治基因护航家庭和睦。依托“黄色”纠纷家庭所在的农家院落,流动挂牌“法治小院”,打造“家门口”普法阵地。鼓励跨界跨域联姻纠纷当事人在纠纷化解后,成为志愿普法宣讲员,现身说法,提升跨域婚姻家庭当事人法律意识。(记者 李晓群)